[珠寶之家 活動現場]如何解釋“古典珍藏”呢?如果從字面意思看,它應該是年代久遠的、數量稀少的,以及具備一定的藝術價值。2021年5月12日,Cartier卡地亞在上海舉辦了一場古董珍藏珠寶展,這也是品牌第一次將古董珍藏系列帶到中國展示。對于一個歷史超過百年的珠寶腕表品牌來說,“古董珍藏”又意味著什么呢?我們帶著好奇,第一時間受邀前往上海,試圖在現場尋找答案。今天這篇文章,我們就來一起看看,卡地亞的回答。
展覽地點為什么選在這?
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,如今高級珠寶品牌的重點展覽,在選址上越來越考究。這一次,卡地亞將地點選在了位于上海靜安區的晉公館。
這座花園住宅建于1924年,整體建筑風格結合了新古典主義與裝飾藝術,這也正是卡地亞古董珍藏系列展品的創作背景時期和設計風格。
據說這里曾經是美空軍俱樂部,后來成為民用航空上海管理處的活動場所??傊?,這座老洋房確是記載了上海的流金歲月,卡地亞也選擇這座充滿故事的歷史宅邸,向中國顧客首次展示品牌跨越一個世紀的風格演變。
卡地亞古董珍藏系列是什么?
這一次的媒體觀展活動共分為兩大環節,首先是卡地亞形象風格與傳承總監Pierre Rainero在展覽現場通過連線,為大家介紹卡地亞典藏部門。這一環節設立的意義,于品牌來說,宣傳誠然是一方面,但對于觀展者或消費者來說,這是了解“古董珍藏”的入口,也是購買古董珍藏珠寶的前提。
卡地亞在1983年正式創立典藏部門,以專門負責整理和維護卡地亞歷史資料。這些歷史作品被分為卡地亞古董珍藏系列(Cartier Tradition)和卡地亞典藏系列(Cartier Collection)。
卡地亞古董珍藏系列的作品大多來自品牌1900-1990年間創作的作品,珠寶工匠會對它們進行精心鑒定,并嚴格按照品牌檔案館的記錄進行修復,最后,這些古董作品會重新回到市場進行展售。
卡地亞典藏系列所涵蓋的重要歷史作品,則在鑒定與修復后主要用于展覽,不再對外銷售。
右:卡地亞銷售賬簿
除此之外,卡地亞還專門成立了卡地亞檔案館,通過入貨記錄、訂購記錄、銷售明細、客戶檔案等不同來源的商業數據,詳盡地記載著品牌從創立直至1970年代的作品。除了各類文獻記錄之外,卡地亞檔案館還收藏了大量照片底片、手繪圖紙、三維立體石膏模型、邀請函、廣告等,這些都是記錄珠寶創作過程的珍貴資料。
卡地亞古董珍藏珠寶展上有哪些高光時刻?
活動的第二個環節,當然是近距離欣賞卡地亞古董珍藏珠寶與腕表作品了,這也是最令人期待的環節!展覽主要由四大主題組成,分別是裝飾藝術風格、貞·杜桑風格的古董珍藏珠寶及腕表作品,男士風范的古董珍藏配飾,以及深受這些風格影響的當代創作。
整個展覽展出的作品達到280逾件,展品之多無法一一為大家介紹,不過,我們從中挑選出極具代表性作品,與你一起分享。
1、裝飾藝術風格
我想沒有珠寶迷會對裝飾藝術還不熟悉吧!這場極具先鋒精神的藝術運動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,彼時,正是西方國家戰后重建的十年,人們將戰爭的恐懼拋到腦后,熱烈追求自由和創新,而女性也開始參與從前只為男性準備的活動和娛樂,贏得全新的社會地位。
右:Bérénice佩戴卡地亞王冠和項鏈的插畫,《邦頓公報》,1925年
獨立自由的社會意識也變革了女性的著裝風格:緊身胸衣被中性風格的服裝取代,珠寶上,發帶、羽毛、長項鏈、吊墜耳環、胸針和手鐲,逐漸取代了華麗的冠冕、衣著上的花飾和晚裝手套。瀟灑與率性,成為新的潮流。
以上這些時代背景為卡地亞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,珠寶設計師將寶石切割成幾何形狀,組合拼接成具有建筑感的設計。簡潔線條、幾何圖案,對比鮮明的色彩......這是卡地亞裝飾藝術風格古董珍藏作品的最大特色。
我們在現場看到的這件花瓶造型的吊墜,卡地亞將多種形狀的鉆石與祖母綠組合成花卉圖案,抽象與對稱的設計,是裝飾藝術風格的典型特征。除此之外,花瓶裝飾部分也可以拆卸下來,作為胸針單獨佩戴。
而如果說在這款花瓶吊墜中還能看到裝飾藝術時期之前的、脫胎于自然主義的“花環風格”,那么接下來的這幾件作品,你會感受到更加純正的卡地亞“裝飾藝術”風格作品。
這款三葉草發帶,被認為是裝飾藝術風格的典范。發帶中心鑲嵌了一顆枕形海藍寶石,圍繞在主石周圍的,則是通過藍寶石和鉆石打造而成的三葉草圖案。
再湊近看這一部分,對稱的幾何圖案鑲嵌在鉸接式鏤空鉑金底座上,是不是很像某個建筑的穹頂?這是卡地亞從伊斯蘭建筑藝術風格中得到的啟發。此外,這款發帶依舊是一款“可轉換”珠寶:中央海藍寶石與藍寶石部分可取下作為胸針佩戴,而束發帶兩端可連接作為手鏈佩戴。
以伊斯蘭建筑為靈感的還有這款Ornament項鏈,卡地亞從伊斯蘭建筑的浮雕設計、拼鑲圖案和建筑本身的規則排列中汲取靈感,通過鉑金和鉆石展現出來。不僅如此,卡地亞還將天然珍珠加入其中,透露出東方靈感對裝飾藝術風格的啟發。
看到這,大家有沒有發現,每一件裝飾藝術風格的古董珍藏珠寶作品上,都會有“黑色勾邊”,這種黑白對比的運用成為另一個極具卡地亞特色的顏色搭配組合。黑色線條來自黑色縞瑪瑙,這也是那時珠寶設計上常用的材質,并一直沿用到今天。
這款幾何蝴蝶結胸針就是最好的代表,蝴蝶結中心是一顆枕形古典礦式切割鉆石,兩旁則分別鑲嵌了一顆馬眼形鉆石和圓形鉆石,黑色高瑪瑙則勾勒出蝴蝶結的輪廓。我們在現場有機會超近距離拿到了這枚胸針,大家不妨點開視頻,就知道它有多美了!
2、男士珍貴配飾
裝飾藝術風格的隔壁,展示的是卡地亞男士珠寶與器物。
我們前面提到,珠寶腕表領域的主要消費對象,最初是以男性為主。早在19世紀,卡地亞就已推出襯衫紐扣、袖扣、領帶針和領帶夾等多種男士配飾。慢慢地,這些配飾開始采用等同珠寶的精致材質,擁有與珠寶腕表同等重要的價值。
比如這款斗雞胸針,卡地亞將自然界中的真實場景融入到珠寶設計中,兩只攻擊造型各據胸針一端,一場“戰爭”好像蓄勢而發。而鉆石的點綴則使得胸針變得更加珍貴。
有意思地是,我們在現場還看到一些古董珍藏的器物,這件算盤紙鎮,由長方形綠色大理石底座和拋光黃金算盤組成,不僅擁有美學品味,還可以真的放在手邊當作計算工具噢!
3、貞·杜桑風格
來到展館的二層,是大家非常期待的貞·杜桑風格珠寶。
如果你了解卡地亞,那么相信你一定知道卡地亞的“獵豹女士”貞·杜桑,20世紀20年代初,路易·卡地亞邀請貞·杜桑加入品牌,1933年,貞·杜桑接任卡地亞高級珠寶部門總監,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退休。
在當時還是由男性主導的珠寶和制表領域,貞·杜桑這種高居創意總監之位的女性實屬少見,而毫不夸張地說,貞·杜桑將卡地亞高級珠寶推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,在她任職期間的珠寶作品也被卡地亞稱為“貞·杜桑風格”。
貞·杜桑風格的一大特征之一,是采用珍貴寶石和精致寶石的非傳統搭配,比如將紅寶石、祖母綠、彩色藍寶石和水晶、橄欖石、珊瑚混搭,從而打造出獨特的色彩組合。
這款Sunburst手鐲,卡地亞將黃色藍寶石和藍色藍寶石交替鑲嵌,打造出獨特的顏色對比效果,鉆石規則地點綴,則讓作品整體看起來更加靈動。
貞·杜桑風格的另一特點,是對黃金的運用。無論是光滑的平面,雕刻紋、編織紋、格紋,還是鉸鏈的呈現形式,黃金,成為這一時期卡地亞作品中最常見的金屬。
這些黃金臻品,又聯系到貞·杜桑的另一主題:植物和動物??ǖ貋喸谪憽ざ派5囊I下,重新回歸自然。比如這款黃金扭索項鏈,36顆色調深淺不一的藍寶石組成花瓣部分,花蕊則采用鉆石加以點綴。寶石的凸圓形切割以及扭索金絲花邊的設計,將花卉部分變得非常立體。此外,花卉吊墜也可以作為胸針佩戴。
如果說前面的藍寶石花卉是寫實,那么這款Feuillage葉片裝飾手鏈,則是抽象化表達。手鏈以14顆祖母綠為葉片、鉆石和鉑金為枝干,特別設計出的鏤空造型,像是還原出真實樹葉繁茂的景象。
卡地亞鳥類主題的創作從貞·杜桑風格時期起開始頻繁出現,這款珍鳥胸針,選用黃金作為主體。眼睛鑲嵌了一顆紅寶石,尾部以祖母綠和鉆石作為點綴,其余部分則令黃金大顯身手,通過不同的黃金手工工藝,打造出鳥類豐盈與靈動的體態。
到了20世紀70-90年代,貞·杜桑風格影響下的卡地亞珠寶更加個性化,依舊以黃金材質為主,雖然同樣有幾何設計,但造型更加大膽、現代。
這款六邊形圖案項鏈擁有超大尺寸,六邊形鏈環相連成鏈,通過黃金搭配孔雀石和鉆石打造出明亮的配色,眾多夸張與前衛的元素匯聚在一條項鏈上。
4、當代創作作品
最后,我們來到卡地亞當代創作展區。首先看到的是我們最為熟悉的“獵豹”珠寶作品,珠寶設計師或具象或抽象的表達,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。
除此之外,我們在現場還看到了本次展覽的“鎮館之寶”——Tanabata高級珠寶項鏈。我們暫不多說,大家先通過眼睛看看它的閃爍度!據說這款項鏈總價值超過1億元人民幣!
這條項鏈的主石是一顆重37.27克拉的橢圓形鉆石,卡地亞通過它聯想到彗星的運行軌跡。項鏈的鏈條上,則鑲嵌梨形、馬眼形、玫瑰式和圓明亮式切割鉆石,這也是我們看到作品極其閃耀的原因之一,每一顆鉆石都通過精湛的切割工藝,從而最大程度凸顯出光芒。此外,這款項鏈也延續卡地亞可轉換珠寶的傳統,這顆超大的橢圓形主石可拆卸下來,放在戒指上佩戴。
文章的最后,我們還是回到開篇的問題:如何解釋“古典珍藏”呢?它應該是通過回購、嚴格修復、精心保護以及再次售出,從而展示出一件珠寶或腕表作品的價值,這個超過百年歷史的珠寶腕表品牌這樣說。(圖/文 珠寶之家 張璐)